在线客服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贸易铸基,中欧深化合作大有未来

2022-04-25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标签: 德国  中欧班列  服务业 

继去年双方货物贸易额创出828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之后,今年一季度中国与欧盟贸易额再次录得1.31万亿元的大好收成,同比增长10.2%,以微小差距落后于东盟稳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双方很自然地成为了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关系,由此所展示的贸易想象空间值得期待。


不妨再拉长一下时间界面,2000年时中欧货物贸易总值只有949亿美元,月均贸易额79亿美元,对比之下,今年前两月,双方每天发生的货物贸易量多达23亿多美元;更重要的是,如此巨量贸易额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与俄乌冲突两大重要因素袭扰之下形成的,双方贸易的活力与韧性显而易见;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数量显著增长外,中欧贸易的质量提升也格外明朗,双边贸易中航空航天、生物、光电、电子、材料等领域的增速超过了30%。同时,中欧双方已从货物贸易领域扩大至服务贸易领域,并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数字经济等层面的合作广度和深度获得空前拓展,由此加强了经贸往来过程中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柔韧度。


在由27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方阵中,德国无疑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成员,其主因不仅仅在于德国是欧洲经济板块中最强大经济体,而且德国还可以直接遥控欧洲贸易版图,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几乎所有欧盟成员国将德国视为盟内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但与这种内循环贸易方式完全不同,德国表现出的则是一种十分鲜明的外循环贸易模式,其前两大出口市场分别为美国和中国;而从贸易结构上看,德国从欧盟其他国家进口的多是工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出口的则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意味着来自欧盟其他国家的产品经过德国的再加工,一部分重新回到欧盟国家,另一部分出口到中国等其他市场。看得出,在欧盟的整体贸易循环生态中,德国扮演着域内产业资源整合者的角色,是欧盟产业链的中心。而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乃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占到了中欧贸易额的1/3,同时德国又是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累计对中国投资存量近170亿美元,并且今年前两个月的投资增长又超过了109%,显然,中德贸易是中欧贸易的“压舱石”,中德贸易的持续繁荣也带动了中欧贸易的长期稳健。


当然,在造就中欧贸易强劲格局的动能中,德国虽然发挥着头部引领功效,但同时还有更多的力量展开多路策应与推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称为“钢铁骆驼”的中欧班列。数据显示,自运行以来,截至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万多列,由西线、中线和东线组成的三大通道辐射欧洲23个国家的180个城市,共计运送货物超455万标箱,货物价值总计2400亿美元,同时中欧班列全程运输时间由开行之初的24天压缩至最短12天,综合重箱率从起初的77.2%提升至目前的98.1%,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更重要地是,中欧班列不仅发挥了运输和贸易通道的作用,也成为平台、产业、城市等要素创新的重要牵引,共计78条运行线路犹如一条条重要纽带带动了所经城市跨境电商、物流配套、生产加工以及商贸流通的兴起与聚集,产业协作配套蔚然拉开,由此,中欧班列不仅串联起了一个国际性、综合性、立体性的供应链,也构造出了一个全球性、共振性、开放性的产业链。


落地实施已满一周年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无疑为中欧贸易的亢奋添加了全新激素。地理标志是识别产品来源于某一地区的标志,也是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类型。根据《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欧双方互认地理标志超过500个,分两批在四年内全部完成保护程序,双方更多的优质或特色产品得以进入彼此市场并被消费者认可和放大市场知名度。从中欧地理标志的产品指向看,农产品占有绝大部分内容,藉此,过去一年来双方农产品贸易额超过300亿美元,同比增速超过16%,其中欧盟地理标志产品中的欧洲食品和饮料对中国出口就超过了200亿美元,显示欧盟其实就是《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最大受益者。目前来看,中国乃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欧盟乃中国地理产品的核心出口市场,双方借助地理标志协定还会进一步有效提升双边贸易额。


全方位、分层级和多渠道的对话和沟通机制以及商贸平台充分发挥了中欧贸易的“润滑剂”与“垫脚石”之效。从早期部长级的中欧经贸混委会,到副总理级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从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到中国、欧盟和德国三方领导人峰会,再到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从中央政府层面,到地方合作层面;从官方到企业;各种多元性、层级性的政策性对话和沟通机制覆盖了中欧贸易的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不仅为双方贸易合作提供了较为稳固的规则和机制基础,也使得诸如中欧光伏产品争端、欧方对中方纺织品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得到迅速平抑与消除,同时双方也在面对面的坦承沟通中增强了互信与进一步的合作。因此,无论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还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欧盟企业都是最为积极的参展商之一,且无论是展商数量、展览面积以及意向成交额历届都不断创出新高。


凡为过往,皆成序章。在双方利益关系愈来愈紧密的情形下,中欧之间当然还有着可以拓展的更广袤贸易空间。拿跨境运输合作来说,中欧班列完全可以突破货物贸易载体的平台身份,朝着诸如“人文班列”“旅游班列”等多元化方向拓展,由此拉动双方贸易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中欧可以通过数字化和精简跨境程序等手段进一步提升班列跨境运行效率。同样,也可以就航运业进一步扩大对欧开放,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货运成本。


服务业是中欧贸易合作格局中最值得期待的阵容,尤其是绿色经济以及数字经济两大地带的合作潜力最大。与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样,欧盟作出2050年将碳排放减少一半以及成为全球首个“气候中性”大陆的承诺倍显激进,双方在绿色发展理念上可以说高度契合,同时客观存在着优势互补的可能。拿新能源汽车来说,欧盟虽然拥有较为领先的终端制造能力,但在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方面却存在创新供给不足的明显软肋,但通过合作欧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中国非常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与协作配套能力来弥补自身短板;同样,中欧都建立了自己的碳市场,而且欧盟也有更成熟的碳市场管理经验,值得中国引进与借鉴,双方也可以在企业碳减排与碳交易量上实现互通互认。


与绿色贸易层面的合作相并行,中欧在数字经济领域同样可以打出精彩拳脚。基于中欧已明确打造双边数字合作伙伴关系的客观现实,双方除了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规则与产品标准方面展开合作外,更可以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等实体环节进行深度渗透。按照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2025年中国数据总量有望增至48.6ZB,占全球27.8%,其总量将远超美国届时30.6ZB的数据规模,而欧盟在数字经济框架与市场监管方面有丰富经验,与中国政府提出的解决数据安全、健全市场监管以及减少数字经济鸿沟等政策诉求相契合,双方合作完全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市场效果。


动态审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无疑是关乎双方未来贸易关系深化的关键因素。历经7年、35轮的谈判,中欧在双边建交45周年的特殊年份完成了CAI的谈判,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扰动,至今尚未实质性启动。按照协定安排,中方不仅同意开放制造业,而且在电信、金融、健康医疗等行业面向欧盟企业的开放门槛大大降低,同时中国企业可以更大尺度地进入欧盟可再生能源领域,不仅双方投资规模将在目前2700亿美元的基础上继续放量,而且服务贸易领域大大拓宽,由此带动双边贸易的整体转型升级,未来中欧双方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之门定会豁然洞开!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


上一篇 : 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发布十大创新成果

下一篇 : 金融举措实打实 助力外贸开局稳

百佳荟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关注百佳荟官方微信